抓住春补尾巴:谷雨必吃“水中三仙”食谱

作者:网络
左侧宽880
左侧宽880

我常常和朋友们讲,顺应时节来养生,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谷雨,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此时气温升高,降雨增多,湿气也随之加重,是养生的关键时期。在这个时节,有“水中三仙”不得不吃,它们不仅美味可口,还具有独特的养生功效。

去年谷雨,邻居老张还捂着肚子直叹气:“这湿气重得跟灌了铅似的,膝盖疼得下不了楼!”转眼今年谷雨,我在公园晨练时碰见他,人精神得像换了个人,挎着竹篮笑眯眯地说:“多亏跟老中医学了‘水中三仙’的吃法,现在浑身轻快,连广场舞都跳得比老伴儿还溜!”

老张的逆袭故事,正是谷雨时节“春补”的生动写照。中医讲“春夏养阳”,谷雨作为春季最后的节气,恰似给春天的健康账户做最后一次存款。而“水中三仙”——鲫鱼、莲藕、薏米,正是老祖宗留下的祛湿健脾“黄金组合”,今天就带您一探究竟。

谷雨

翻开《黄帝内经》,里面记载:“谷雨之季,湿邪易侵,宜食甘淡之物以健脾。”咱们北方有句老话:“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”,可南方此时却“雨生百谷”,湿气像调皮的娃娃钻进人体。明代医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更直言:“春末湿困脾胃,如车陷泥潭,非‘水补’不能脱困。”

这里说的“水补”并非单纯喝水,而是借水生之物的特性。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《老老恒言》中解释:“水族之物,禀阴阳冲和之气,能调和脾胃,疏通经络。”说白了,就是像鲫鱼这类水中生物,既能补充流失的津液,又能像船桨一样推开湿邪。

01

老张最爱的鲫鱼豆腐汤,实则暗合《饮膳正要》的“鱼豆相生”之理。鲫鱼性平味甘,李时珍称其为“健脾利水之最”,而豆腐的植物蛋白能中和鱼的寒性。

私房做法:鲫鱼洗净后用姜片擦遍全身,冷水下锅加黄酒焯水,这样腥味全无。炖汤时放几颗红枣,甘草酸能增强祛湿效果,记得最后10分钟放盐,留住氨基酸。

02

《本草拾遗》记载:“荷叶清心,莲藕涤胃。”谷雨时节的莲藕脆嫩多汁,中医认为其“主健脾止泻,散淤血,生肌”。特别推荐搭配排骨炖汤,但记住要选九孔藕——孔越多,淀粉越少,更易炖出绵密口感。

小窍门:切藕时蘸点白醋,既防氧化又能激发甜味。若想汤更清润,可在砂锅底铺层竹荪,吸油增香两不误。

03

《神农本草经》将薏米列为上品,称其“利肠胃,消水肿”。现代分析发现,薏米含45%的膳食纤维和珍贵的薏苡素,能像吸铁石一样吸附湿气。但生薏米寒凉,需炒制后使用,正如《滇南本草》所言:“炒用治脾虚湿困。”

创新吃法:将炒薏米磨粉,和大米按3:7比例煮粥,撒把炒白扁豆,便是《食疗本草》推崇的“二白祛湿粥”。若晨起眼睑浮肿,加两片陈皮炖半小时,效果翻倍。

对了,要记住这些:像香椿、莲藕这类食材,焯水能去除草酸和硝酸盐。鲫鱼忌与李子同食,莲藕别和螃蟹碰面,这些老话千万记牢。薏米虽好,但每天不超过50克,脾胃虚寒者需配红枣调和。

谷雨就像春天的“倒计时”,再不吃“水中三仙”,就要等到来年了。不妨学学古人“走谷雨”的智慧:踏青时采把野荠菜,回家包饺子;雨后挖几节嫩藕,配上新米焖饭。正如《遵生八笺》所言:“食补贵在顺应天时,春吃叶,夏吃花,秋吃果,冬吃根。”

您家的莲藕汤是不是总煮不粉?薏米粥喝起来干涩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咱们一起探讨更多“水补”妙招!毕竟健康这事儿,可比广场舞比赛重要多了,不是吗?

好了,关于谷雨吃“水中三仙”的事儿,我就简单地为你说这么多吧。

本文理论依据:《本草纲目》、《随息居饮食谱》、《中医营养学》

(本文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。文中所述食谱,必须在专业营养师或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辨证使用。)

标签: 春补 谷雨 水中三仙 鲫鱼豆腐汤 走谷雨

左侧宽880
左侧宽8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