姐妹们,是不是常有这种困惑:每天泡着各种养生茶,阿胶、红枣没断过,可脸色还是蜡黄,动不动就累得慌?
我刚学养生那会也是这样,跟着网上乱补,结果上火、腹胀全来了。
后来跟老中医们取经才明白——养生就像盖房子,得按顺序打地基、砌砖墙,顺序错了,补得越多越伤身!
第一步:疏肝为先,给身体松松土
《黄帝内经》讲“肝主疏泄”,就像家里的下水道,如果肝气堵了,全身气血都跑不畅。
你看现在多少人:白天被工作烦得胸闷叹气,晚上刷手机熬到凌晨,眼睛干涩得像缺了水的鱼。
这种时候盲目喝补气血的阿胶、红枣,就好比给堵了的管道硬灌浓汤,只会堵得更厉害!
我常喝的疏肝清火茶,做法很简单:胎菊3克(清肝热)、决明子5克(通肠道)、金银花2克(散郁热),再加一小把枸杞和甘草。
煮水当茶喝,喝上三五天,你会发现早上起床嘴里没那么苦了,心情也像解开了一个死结,松快不少。
记住,肝气顺了,后面的调理才能“有路可走”。
第二步:健脾打底,给身体铺好地基
中医里有句话特别实在:“脾胃是后天之本。”
就像种庄稼,土地贫瘠了,施再多肥也长不好。
脾胃弱的人啥表现?
吃点凉的就拉肚子,饭后总觉得胃胀,舌苔厚得像块白抹布。
这时候补气血、补肾都是白搭,因为吃进去的营养根本吸收不了!
四神汤 是健脾界的经典方,茯苓(祛湿)、芡实(固肾)、莲子(养心)、山药(补虚),这四样食材煮成粥,或者打成糊糊,温和得很,连小孩子都能喝。
我每周煮两三次,坚持两个月,明显感觉胃口变好了,以前吃点东西就累,现在饭后散步都有力气了。
脾胃这块地基打稳了,身体才有“接得住补”的底气。
第三步:祛湿扫障,让身体轻装上阵
很多人觉得自己“虚”,忙着吃补品,却忽略了体内的湿气就像黏在身上的泥巴,拖着你往下沉。
湿气重的人,早上起床像被灌了铅,头发脸油得能炒菜,大便总是黏马桶。
这时候补气血,就像给湿衣服晒太阳,越晒越重。
五指毛桃茯苓茶 是我祛湿的心头好。
五指毛桃被称为“南芪”,补气不燥热,搭配茯苓、芡实、炒薏米、赤小豆,煮水喝上两周,你会发现小肚子没那么胀了,腿脚也轻快了。
记得薏米要炒过,不然生薏米性寒伤脾胃。
祛湿就像给身体“打扫房间”,垃圾清干净了,后续的滋补才能真正“住进来”。
第四步:补气血,给身体充充电
前面三步做好了,就该给身体“充电”了。
气血不足的姐妹,脸色苍白得像张纸,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,月经来的时候量少得可怜。
这时候喝 苹果黄芪麦冬水 特别合适:黄芪5克(补气)、麦冬3克(滋阴)、苹果半个(健脾)、红枣2颗(养血)、枸杞一小把。
煮出来带着苹果的清甜,比奶茶还顺口。
我每天早上煮一壶,喝到下午,坚持一个月,同事都说我脸色白里透红。
记住,补气血不能猛灌阿胶、红参,尤其是容易上火的人,要像“小火慢炖”一样,用平和的食材慢慢养。
气能推动血,血能滋养气,气血充盈了,整个人就像开了柔光滤镜,自带元气感。
第五步:补肾气,给身体攒点“老本”
中医讲“肾为先天之本”,就像家里的存钱罐,年轻时不注意,到老了就“余额不足”。
肾气不足的人,头发早白、牙齿松动、晚上起夜多,连记忆力都跟着下降。
黑色入肾, 五黑养肾茶 特别适合日常喝:黄精(补肾精)、桑葚(滋肾阴)、黑豆(补肾气)、黑枸杞(养肾血),再加两颗红枣调和口感。
煮的时候记得黑豆提前泡发,煮到软烂连豆带水一起吃,效果更好。
我每周喝三四次,半年下来,明显感觉腰没那么酸了,冬天手脚也没那么冰凉。
补肾是个长期活,别想着喝几天就见效,把它当成每天的“养生小习惯”,慢慢就能感受到变化。
第六步:养卵巢,给身体添点“年轻力”
女人过了30岁,卵巢就像逐渐减速的发动机,月经周期变长、皮肤暗沉、情绪波动大,都是卵巢在“抗议”。
五宝养巢茶 集合了桂圆(补心脾)、桑葚(滋肝肾)、黑豆(补肾气)、枸杞(养肝血)、红枣(补气血),煮水喝或者泡水喝都行,味道甜甜的,像喝下午茶。
我每天下午都会泡一杯,喝了三个月,月经周期居然规律了,皮肤也没那么干巴巴的。
养卵巢不是靠昂贵的保健品,而是从日常饮食中一点点滋养。
就像养花一样,土壤肥沃了,阳光水分够了,花自然开得鲜艳。
写在最后
咱们女人养生,就像盖一栋温暖的小房子: 先疏通肝气(通管道)→ 健脾胃(打地基)→ 祛湿气(扫垃圾)→ 补气血(充好电)→ 补肾气(攒老本)→ 养卵巢(添活力),一步一步来,身体才能真正“吃进去”营养。
别再盯着那些网红养生茶乱喝了,按顺序调好身体,你会发现:不用浓妆艳抹,脸色也能红润有光泽;不用强打精神,每天也能元气满满。
养生是一辈子的事,慢慢来,反而更快获得好结果。
我是小梦,40+中年少女,学习实践传统养生八年实现蜕变,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健康。